這圖是我家小袁的語文書,他的年紀搜搜這篇文章就知道了。原本是歸到心情隨筆,現在我篤定是教學案例。因為,袁老師就是給孩子們講故事去的。也是用生命書寫火焰棋的故事,套用公益組織的話“用生命影響生命”。這是使命感,從未如此強烈,我要做一個好爸爸,從小袁誕生前10月開始——我選擇做一名志愿者。也是從那個時候起,孩子們成了我生命的主角。我現在用“小袁們”來形容我的學生們。
今天袁老師的故事就從作文開始。6月7日起各種刷屏,《2035年的漂流瓶》是最醒目的標題了。我要兌現我的戲言(朋友圈的承諾)把這篇文章當做“重新參加高考”的作文。也就是在昨天,我捧著兒子的語文書,看著各種“重點”標紅的字詞。我告訴小袁“150分的高考,1/3是作文,語文教給你們的各種故事,是希望你們能表達出你們的真心所想,剩下的只能是這些可以量化的字句和背誦的知識,但不是語文的目的。”,其實這是我的片面理解,一個理科生,怎么能了解語文老師的良苦用心呢。無論是按照教委要求完成任務,還是對孩子負責,語文老師都希望眼前的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文章傳達出的意義,這就是“教育”工作者的使命。而我這個理科生,用了一多半的生命,今天才認真地讀了這篇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》。實際是沒有心思去摳這些字詞,“玩心重”早已經內化了。
我是一名科學老師。我自豪地給小袁介紹了如果我給他上這堂課的情景。我會帶著全班同學,站到樓頂,用找來的兩個鐵球,垂直地落到地面準備好的沙坑。為了保障效果(學校的樓是不可能傾斜地),需要做一個裝置,用桿子(大勺子)將兩個球伸出教學樓外,用一個扳機在全班同學54321后扣動,注視著鐵球同時落地。再有條件,就暑假里請媽媽贊助,去意大利轉一圈,爭取能登上比薩斜塔投擲一回鐵球(這是萬萬不可能的啦,文物保護)。不過此時,以一位科學老師的想象力,和3D One技師的執(zhí)行力,畫面感的場景,已經距離在電腦中建模出一個實驗環(huán)境不遠了。結合之前的“智慧校園”的功課,在教學樓頂,增加一個“虛擬裝置”還是SO EASY的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“實踐出真知”,它既然是一個科學故事,沒有比重現前人的實驗更能說明。體驗過后的深刻,是學習的唯一法門。若需要預習,爸爸應該和你爬上樓頂(淘氣的最好理由),在樓下鄰居花園安全的前提下,投擲下兩個鐵球,給予你再上課時的“自豪感”和課后與同學們分享的談資。可是爸爸“遲到了”,沒有能陪伴你更多的時間,甚至無法分擔你的“課業(yè)”。只能在深夜工作時,寫下對你的祝福,也希望父親節(jié)能收到你的禮物——3D打印燈箱,這還是凌晨看到另一位老師的母親節(jié)作品產生的靈感。我喜歡科學,從小就喜歡鼓搗,至今未變,我也希望小袁們能一直保有這份“愛好”,不管有用沒用,開心就好。用一位老教練的話結束本文,愿孩子們“健康快樂”!
(本篇作文,不配圖,相關模型,稍后奉上。預告一個題目:馮家峪小學將以(學校樓頂的)《光伏電站》為題,參加本次城市科學節(jié)的《科技模型三維建模》培訓展示活動。)
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i3DOne社區(qū)無關。